「有病治病,沒病強身」是我對中醫從小到大的印象,像是月經之後要喝四物湯,冬天要吃麻油雞、薑母鴨補身體,希望眼睛好就喝枸杞茶,想要精神好就吃人參......。相信許多人都跟我一樣,有這些刻板印象,但這些常識是真實的嗎?相信在這本書中,中醫的實際案例裡,可以讓我們更了解中醫。

中醫讓人覺得最厲害的,就是像古代宮廷劇中,可以用把脈了解身體的狀況,好像有超能力似的。但在我看到作者說有些中醫,是直接用症狀來開處方,有些人吃完中藥後,身體反而越來越差,感覺很不可思議。我心想,如果醫生這麼好當就好了。現代的人真的很幸福,因為有人發明了類似中醫把脈的機器,用更科學的方式,讓人精準了解自己的脈像,再加上中醫的經驗判斷和病人的症狀,即使是中醫所開的藥方,也能得到很好的療效。

 

科學漢醫的養生:後疫情時代健康常見的盲點-書籍心得

 

最讓人覺得驚訝的是,作者這位中醫師,在新冠肺炎疫情時,竟然沒有開清冠一號的處方,也沒有賣防疫茶。原來是因為其實每個人的免疫功能不同,即使兩人出現相同的症狀,所需要的藥材和治療方式也不一樣。就如同同一對父母生出來的小孩,個性不同,需要用不一樣的教養方式去教導。

說到做運動這件事,其實一直讓我非常抗拒。在聽到作者推薦太極拳、八段錦等比較緩和的運動,會讓我比較想嘗試。因為過往運動的經驗,都讓人身體非常不舒服,加上有幾次慢跑後,心臟突然很痛的經驗,讓我其實很害怕。看到新聞中,有些人反而慢跑後猝死,才發現原來運動也不能太激烈,流汗後若不注意,也有可能讓身體出問題。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,是十分重要的事。

科學漢醫的養生:後疫情時代健康常見的盲點-書籍心得

原本我心裡一直想,到底要不要買水果來補充維生素?但作者建議我們,因為蔬菜維生素比水果多,水果糖分太多,以蔬菜代替水果是比較健康的吃法。聽到作者這樣的建議,讓我不由得放下我心中的大石。

看到吃隔餐食物如同吃毒藥的想法,讓我不禁在心中狂冒冷汗,因為我從國小到高中的午餐,都是吃媽媽前一天準備的便當,拿去學校便當箱蒸來吃的,等於我吃了12年隔餐食物,而且很多人也有同樣的情形。平常家裡的食物,這餐吃不完,留到下一餐在吃也是家常便飯,沒想到這樣的習慣對身體的危害這麼大,大家一定要當餐的食物當餐吃完,好好對待自己的身體,以後一定要注意才行。

有時候,即使是營養師所說,也不一定正確。俗話說:冬吃蘿蔔夏吃薑。作者認為,就是一句會害人不淺的話。現代所發明的眾多營養品也不需要亂吃,只要平常吃乾淨天然的食物,少吃含糖、加工、煎炒炸的食物,身體自然比較健康,不需要多花冤枉錢,是一個很值得推廣的概念。

科學漢醫的養生:後疫情時代健康常見的盲點-書籍心得

吃什麼補什麼都觀念也是錯誤的。在質量守恆定律裡,我們補了什麼東西,一定會在什麼地方的功能會轉弱,在這世界上,沒有什麼東西是仙丹妙藥,只要吃了,什麼都能補。

外食要如何吃才會比較健康?原來簡單的燙青菜、水煮肉、白飯就是營養的一餐。讓我佩服的是,作者家人出國時還自帶大同電鍋煮飯。

夏天快到了,最讓人掙扎的是,要不要開冷氣?只要一開冷氣,心裡就有滿滿的罪惡感,也害怕冷氣對身體不好,沒想到作者竟然有「開冷氣」的處方,原來氣溫太冷或太熱,對身體都不好。

看完書後,導正我們很多的觀念,向大家推薦這本書。祝福大家都能運用書中的概念,好好保養身體,擁有更健康的身體。所謂食藥同源,多吃營養健康的天然食物,比亂吃補藥還好。感謝作者導正了我們一直以來似是而非的觀念。

 

購買連結:https://www.cite.com.tw/book?id=98689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雯 的頭像
    小雯

    雯手作

    小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